第一季「在場」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共有 350 位「在場者」報名。
經過 35 位評委的評審,獲獎計劃案及作者名單如下:
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)
第一季結果公佈
【一等獎 7500美金】
Mirror歌迷連結的文化意義,作者:趙雲(香港)
【二等獎 5000美金】
末代女礦工─張桂的生命故事,作者:戴伯芬(台北)
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我的 AI 男友─真實或虛妄的愛,作者:ScarlyZ(北京)
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馴服與被馴服的:在拉薩繁育藏獒,作者:周雨霏(成都)
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從黎巴嫩到敘利亞現場─回家路上的青年們,作者:陳映妤(台北)
除了本季獲獎者之外,我們也從評委的綜合評分排序中,選出八份計劃,作為「特別關注」名單。
我們會為這八份計劃和作者提供編輯協助,包括修改提案、聚焦方向、並完成首篇樣稿。
📜 獲「特別關注」的部分計畫案摘選如下:
黃金海岸
作者:譚威
評委點評 / 此選題特殊。雖關注中國南方與非洲淘金關係,看似與大眾相關性低,卻又隱含世界市場流動趨勢即時性,值得期待。行文方式流暢且有自信,具說服力。
「出走」的留守少女:從性侵受害者到性服務從業者
作者:劉思潔
評委點評 / 選題切中當下中國重要社會議題,因為當下媒體惡劣生態,此類報道十分稀缺;計劃合理、完整;目標合理,作者有豐富的媒體經驗。
核電城鎮:隱而不顯卻滲透北海岸的核電廠
作者:李若慈
評委點評 / 核能在臺灣社會近年比較集中在核四與持續的反核運動上,但對於除役的核電廠及其社區、人確實是較為隱身的,因此這個計畫有一定的重要性,很值得期待。計畫已有相當明確細緻的架構。三章三個重點也展現思考的三個重點,核電廠如何切斷舊的社會關係、社區與核電的共生關係,如今的除役之路。
災後香港——創傷與療癒的可能
作者:阿皮
評委點評 / 關注香港後社運時代創傷心理。從過去經歷看來,作者是相當有經驗的寫作者。因此雖計畫尚未完整,仍期待作者可能完成有別於現有之創作。
(按姓氏/第一個字首字母拼音排序)
註:第一季入選作者需要在2022年4月30日前發佈完作品,入選作品需要首發於Matters
如有特殊情況請與編輯、主辦方提前溝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