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提交寫作計畫,申請第二季在場獎學金

    對象

     

    不限國籍、職業與年齡

    面向全球華語寫作者

    徵集非虛構寫作計劃

    獎金

     

    第一名 7,000 美元

    第二名 5,000 美元

    第三名 2,000 美元

    其他

     

    獲獎的寫作計畫

    將配備一位編輯 全程協助

    作品需在2022年11月30日前完成 

    🔔 第二季報名已截止,第三季將於2023年上半年啟動

  • 誰可以參加?申請計劃有什麼要求?

    (下一頁:「在場」獎學金具體有多少?可以獲得哪些支持?)
     

    (一)只要使用華文進行寫作,不論國籍地域,皆可參加。

     

    (二)此次獎學金是徵集寫作計畫,申請者需提交寫作計畫書和試寫稿,

    作品尚未開始、或已經開始、尚未完成均可。 但已在任何公開平台發佈過的作品不屬於此類。

     

    (三)寫作計畫需要未曾接受其他單位的獎金或資源挹注。

    包括但不限於:已參加其他比賽得獎、已獲得其他組織的創作補助、已有媒體機構聘用的全職職務作品、準備公開出版的作品等。

    若有違反,主辦方將有權取消獲獎資格,並追回獎金。

    「在場」獎學金將給予寫作者什麼樣的支持?

     

    一、獎金

    第一名 7,000 美元、第二名 5,000 美元、第三名 2,000 美元

    「在場」獎學金每4-6個月徵集一次寫作計劃,每次評出五名入選者,

    獲得2000美元-7000美元的獎金,用於完成以三個月為期的短期作品。


    二、編輯協助

    獲獎者會有專業編輯全程協助,直至作品發佈完畢。

    本季入選作品需要在2022年11月30日前完成。


    三、幫助作者繼續開發作品

    「在場」獎學金會為所有入選作品,對接後續出版平台。

    部分未能入選,但具有潛力的寫作計畫, 在場獎學金將推薦給有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平台。

     

    * 第一季入選作品分別發佈在報導者(末代女曠工黎巴嫩的公民抵抗)、關鍵評論網小鳥文學端傳媒

  • 如何申請「在場」獎學金?

    1

    準備回答以下問題

    1. 姓名/稱呼?
    2. 若需要公布入圍者時,可以對外公布的名字?
    3. 個人聯絡信箱?
    4. 有無任何與非虛構寫作相關的獲獎、出版經歷?
      最多五項;如果是已出版的書籍/作品,請貼上介紹頁面的鏈接。
    5. 若沒有入選,是否願意由「在場」小組將計畫書轉介給同方向的深度報導型媒體或出版社?
    2

    準備創作計畫書

    申請者需準備寫作計畫書。寫作計畫書需包括以下 5 個問題,總字數請勿超過 2500 字:
    • 您計畫寫什麼主題?
    • 為什麼要寫這個主題?(該主題為何重要?它與作者的關係是什麼?與讀者的關係是什麼?)
    • 您如何實現計畫?請附上四個月的創作時間規劃(會做哪些採訪、或調研、實地探訪?會從什麼角度切入?預計用幾篇稿件,多少篇幅完成?)
    • 你的創作需要多少資金支持?為了完成你的創作,你目前最缺乏的資源是什麼?
    • 你為什麼需要在場獎學金?
    3

    準備一份試寫稿

    請提交屬於創作計劃中的部分文字稿件,字數請限制在800-1500字之間。此稿件是為了讓評委能夠更清楚地了解你的寫作風格、判斷力與完稿能力。請提供你認為可以體現你的選題意義與非虛構寫作能力的文稿。

    4

    點選鏈接報名參加,或將準備好的材料寄信至在場

    準備好寫作計畫與試寫稿之後,請點擊這裡,提交報名表格、計畫書、試寫稿,即完成報名。

    *強烈建議在報名前先詳細瀏覽過首頁所有須知。

    來自中國大陸的報名者若無法正常打開報名網頁,請將上述問題與兩份文件在7月18日之前發送至: [email protected],收件後會有專人告知報名成功。

  • 在場獎學金如何評選?

    32 位資深評審

    她/他們是資深的非虛構寫作者,是華文地區重要的出版人與媒體人。

    分組評分投票

    他們將會依照寫作計畫的題材方向、創新性、可行性等面向選出 3-5 名入圍者,最終獲獎結果將由評委根據入圍者的完稿選定。

  •  
    面對日益加劇的對立、虛浮、宏大敘事,我們更加明確「在場」是要回到具體與真實中。這不只是物理的鄰近、在場,而指作者對選題有長久耕耘,乃至能捕捉到「空氣的形狀」(第一季獲獎者趙雲語),是對所講述的故事有深刻的內在動力,一種「強烈的情動」(第一季獲獎者周雨霏語)。
     
    當越來越多大問題逼近,我們把目光收回,牢牢注視身邊的、具體的的人、事、物,意義何在?
    評審之一、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把這樣的非虛構寫作稱之為「一個社會的第二敘事」:
     
    「第二敘事的豐富性,對我來說,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奠基,正是要從非常微小的事物、人與社區開始,我們才能擁有越過政治包裹一切的能力。」
     
    我們從第一季得獎作品中,看到複雜、交錯的現場,嗅到空氣的味道,感受到一種具體的震動與新的理解。
    完稿時,戴伯芬這樣闡述近半年的在場寫作對於她的意義:
     
    「這不是一場個人生命述事的結束,而是一段新社會行動的開場。」
     
    「在場」獎學金將陸續邀請更多獨立寫作者,在時代的現場,共同以書寫作為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