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季在場報告
「從微小的人事物開始,我們才能擁有越過政治包裹一切的能力」
🔖 350份寫作提案,多元的時代現場
橫跨多國界、聯結多物種、綿亙萬里之外的田野之作
在不同時空、不同生命階段看見女性敘事
看似離普通人很遠卻暗湧於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產業鏈
於邊緣耕耘出一方天地的職業小記
歷史洪流中的私人/家族史
香港的時代敘事
生死議題
個體與社會結構的交織互現
或許邊緣,但有瑰色隱於生命底層的群體
疫時代下人與物的興、衰、起、沉:
與人類休戚與共的自然生態記錄
以行政體制或國家權力單位為主要觀察的對象
民間信仰與宗教
歷史更迭遞嬗中的藝術與政治
儘管題材多樣,但在評審過程中,評委們在不同地域的選題感受到明顯不同的內在動力;
透過這些寫作提案,我們得以一窺不同地域、社會的核心焦慮與集體母題。
/
不同地域寫作的差異,是不少評委的深刻感受。
創傷和離散是香港寫作者多見的主題,文化保育、族群歷史、社會運動的書寫常見於台灣寫作者中,
馬來西亞作者更關注日常中的文化與生活議題,海外寫作者則帶來了以他者的眼光理解在地的故事。
而中國大陸作者的寫作主題中,「被困在系統中的人」最為常見。
🔍 看見不同社會的焦慮與母題
(點擊方框可查看評委們的完整感想)
在這樣的社會樣貌下,我們怎麼理解「在場」式的非虛構寫作?
在場非虛構獎學金設立初衷之一,是為了支持離散在專業機構之外的獨立寫作者。他們未必能有專業機構和團隊的資源支持,去進行龐大的調查、或支付頻繁的差旅;但是,他們本身身處在不同的社會境況之中,有自己不可替代的親身經驗、或是已在長期田野中的領域、題材,如果能有反身思考、獨立採訪調研、非虛構敘事的能力,就能把自己「在場」的寶貴記錄留下來。
因此,這裡的「在場」,指的從來不只是物理的鄰近、在場,而指作者對選題有長久耕耘,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,對講述這故事有深刻的內在動力,也比外來者更有能力抓住細膩的線頭。唯有如此,當寫作者「在場」,對所處環境、故事有長時間的深刻理解,也才能超越各式各樣的刻板印象、政治正確、或單純義憤,而呈現複雜世界中人們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。
這樣非虛構寫作的意義所在,評委、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給了我們特別好的回應,她稱之為「一個社會的第二敘事」:
「在經歷過一段時間閱讀與編輯非虛構作品後,我逐漸覺得與其說非虛構是一種文類,不如說是一種方法。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發展社會之內或主流敘事之外的第二敘事,在我心中最好的非虛構作品,大多都具有這個特質。為了要有這樣的第二敘事,必須要有訪談、田野、歷史甚至不同知識領域的串連……非虛構作者必須不是一個專家,而是化身為一道橋梁,在既定的知識累積方式之外,重構出認識世界的介面,而這個介面與人類的生活世界緊密相連。第二敘事的豐富性,對我來說,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奠基,正是要從非常微小的事物、人與社區開始,我們才能擁有越過政治包裹一切的能力。」
評委、非虛構作者阿潑也提及了這樣寫作所需要的赤誠:
「非虛構寫作不需宏觀、高遠,不用尖銳如刃,但哪怕有一點點遮掩或閃避,就會削弱說故事的能力,就會讓文字失去真心。而讀者是很敏感的、無法被欺瞞的。」
在場的寫作,需要由自身出發的真誠起點;需要長期耕耘,關注與你緊密相關的人、事、物,重回「消失的附近」;需要採訪、思考與寫作的技能;也需要寫作者在面對身處的田野、未來的讀者、心底的慾望或恐懼時,保持不卑不亢的勇氣。
支持這樣的寫作,正是「在場」獎學金的目標。
這也是為什麼,「在場」獎學金沒有設定任何的預設框架或人群篩選標準。我們相信,不論你是「記者」、是「研究生」、或是任何一個職業的從業者,都可以開始你的「在場式」寫作」。
🤍 期待與更多在場者相遇!
感謝所有人的支持,令在場獎學金第一季可以順利推進。我們看到,值得書寫的現場很多,支持獨立寫作者的路還很長。很多故事,可能再不被記錄下來,就將消失;被採訪的人物在逝去,當事人可能處於困境之中,一些記憶已經成為禁忌,還有深山大海裡的部落、文化,被主流社會遺忘、消亡。還有很多「在場者」所在的現場偏遠、危險,急需獎金與編輯的輔助,讓迫在眉睫的寫作計畫落地。
「在場」將不斷努力,支持更多「在場者」的書寫。我們想號召你一起來,如果你也想成為支持「在場者」的一員,請在此表格中提交你的郵箱,我們將即時與你分享入選作品的發佈消息以及更多「在場」資訊,也非常歡迎你對在場的建議(去信 fellowship@matters.news)。
第二屆「在場」將在今年上半年啟動,敬請作者們關注。謝謝所有第一屆「在場者」們的書寫。很榮幸,能與「在場」的諸位一道見證、一齊努力。
期待與更多「在場者」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