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mbnail image
  • 首頁
  • 第一季報名詳情  
    • 報名方式(已截止)
    • 為什麼我們要「在場」?
  • 第一季完整報告
  • 繁體中文
    • English
  • 第一季結果公佈
    • 首頁
    • 第一季報名詳情
      • 報名方式(已截止)
      • 為什麼我們要「在場」?
    • 第一季完整報告
    • 搜索
      • MATTERS × 文藝復興基金會

         
         

        在場 ·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時代的現場,以書寫作為行動

        第一季完整報告
      • 第一季「在場」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共有 350 位「在場者」報名。

        經過 35 位評委的評審,獲獎計劃案及作者名單如下:
         

        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)
         

        在場 ·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

        第一季結果公佈

        【一等獎 7500美金】
        Mirror歌迷連結的文化意義,作者:趙雲(香港)

        【二等獎 5000美金】
        末代女礦工
        ─張桂的生命故事,作者:戴伯芬(台北)

        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        我的 AI 男友
        ─真實或虛妄的愛,作者:ScarlyZ(北京)

        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        馴服與被馴服的:在拉薩繁育藏獒,作者:周雨霏(成都)

        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        從黎巴嫩到敘利亞現場
        ─回家路上的青年們,作者:陳映妤(台北)

      • 除了本季獲獎者之外,我們也從評委的綜合評分排序中,選出八份計劃,作為「特別關注」名單。

        我們會為這八份計劃和作者提供編輯協助,包括修改提案、聚焦方向、並完成首篇樣稿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📜 獲「特別關注」的部分計畫案摘選如下:

        黃金海岸
        作者:譚威

         

        評委點評 / 此選題特殊。雖關注中國南方與非洲淘金關係,看似與大眾相關性低,卻又隱含世界市場流動趨勢即時性,值得期待。行文方式流暢且有自信,具說服力。

        「出走」的留守少女:從性侵受害者到性服務從業者
        作者:劉思潔

         

        評委點評 / 選題切中當下中國重要社會議題,因為當下媒體惡劣生態,此類報道十分稀缺;計劃合理、完整;目標合理,作者有豐富的媒體經驗。

        核電城鎮:隱而不顯卻滲透北海岸的核電廠
        作者:李若慈

        評委點評 / 核能在臺灣社會近年比較集中在核四與持續的反核運動上,但對於除役的核電廠及其社區、人確實是較為隱身的,因此這個計畫有一定的重要性,很值得期待。計畫已有相當明確細緻的架構。三章三個重點也展現思考的三個重點,核電廠如何切斷舊的社會關係、社區與核電的共生關係,如今的除役之路。

        災後香港——創傷與療癒的可能
        作者:阿皮

         

        評委點評 / 關注香港後社運時代創傷心理。從過去經歷看來,作者是相當有經驗的寫作者。因此雖計畫尚未完整,仍期待作者可能完成有別於現有之創作。

      • 感謝所有人的關注、參與與支持,

        我們下一季再見!

         

        第一季完整報告
        留下你的郵箱,即時收穫最新消息 🔖
      • 評審名單

        (按姓氏/第一個字首字母拼音排序)

         

        -  非虛構寫作者  -

        阿    潑        作家,著有《憂鬱的邊界》、《介入的旁觀者》等
        陳    純        政治哲學青年學者,著有《自由主義的重生與政治德性》
        杜晉軒        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編輯,著有《血統的原罪: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》
        傅    榆        紀錄片導演,作品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
        郭玉潔        作家,記者,著有《眾聲》等
        顧玉玲        人權活動家,作家,著有《回家》、《我們: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》等
        江    雪        獨立記者,前《財新》調查記者,端傳媒撰稿人
        李雨夢        獨立記者,前《蘋果日報》記者
        李哲昕        紀錄片導演,作品《迷航》
        李濠仲        作家,著有《挪威縮影——奧斯陸觀察筆記》等
        劉紹華        人類學家,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,著有《我的涼山兄弟》、《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》等
        劉致昕        報導者副總編輯,著有《製造真相》
        米米亞娜    獨立撰稿人,女權活動者
        甯    卉        資深記者,端傳媒國際組主編
        覃里雯        作家,獨立撰稿人,Podcast「海馬星球」創辦人及主播
        蘇美智        獨立記者,前《明報周刊》資深編輯,著有《外傭:住在家中的陌生人》等
        譚蕙芸        獨立記者,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,著有《天愈黑 星愈亮》等
        楊天帥        立場新聞記者,小說作者
        鄒思聰        獨立撰稿人,文學學徒,歐洲政治與文化研究(進行中)
         

        -  出版人  -

        富    察       八旗文化總編輯
        孫德齡       左岸文化主編
        涂豐恩       聯經出版總編輯,故事 Studio 創辦人
        莊瑞琳       春山出版總編輯
        張惠菁       衛城出版總編輯,作家

        -  媒體編輯 / 機構  -

        方可成       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,「新聞實驗室」創辦人
        關震海       獨立媒體《誌》創辦人
        關天林       詩人,《字花》雜誌總編輯
        何欣潔       獨立撰稿人,前端傳媒台灣主編
        林藹雲       Global Voices 東亞編輯
        梁玉芳       記者,聯合報系「願景工程」基金會總監
        羅淑儀       資深傳媒工作者,製作新聞專題片及紀錄片多年,喜歡用影像說故事,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
        突破書誌   Breakazine,香港社會專題季刊書誌
        王錦華       《鏡週刊》人物組副總編輯
        溫若涵       BIOS monthly 總編輯 
        李月華  《眾新聞》總編輯
      • 在場獎學金的背景是什麼?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場獎學金由 Matters 寫作平台 及 文藝復興基金會 共同出資設立,

        目標是資助非虛構寫作者完成有潛力的短期計畫,

        題材包括但不限於觀察紀實、調查報導、田野研究,

        唯需書寫記錄內容 100% 真實,

        文中事實引述或描述,需注明來源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「在場」獎學金每個季度開展一次,一年共四次,

        致力於持續培育、支持華文世界的非虛構寫作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註:第一季入選作者需要在2022年4月30日前發佈完作品,入選作品需要首發於Matters

        如有特殊情況請與編輯、主辦方提前溝通。

        詳情

       

      About Matters

       

      About RFHK

       

      Contact Us

      © 2021MattersOnSite

        主頁
        聯系我們
        立即報名
      Cookie的使用
      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。若繼續,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。
      了解更多